做運維的兄弟們一定要了解這些運維常用指標指南!
1. CPU使用率(CPU Utilization)
? 含義: 表示CPU的繁忙程度,反映系統在處理任務時的負載情況。
? 理想值: 低于70%較為理想,超過85%需關注性能瓶頸。
2. 內存使用率(Memory Utilization)
? 含義: 系統當前使用的內存量占總內存的百分比。
? 理想值: 保持在70%以下,超過80%可能需要增加內存或優化應用。
3. 磁盤I/O(Disk I/O)
? 含義: 磁盤的讀寫操作速率,反映磁盤的工作負荷。
? 理想值: 磁盤響應時間低于10ms,I/O等待率低于5%。
4. 磁盤使用率(Disk Utilization)
? 含義: 磁盤已用空間占總空間的百分比。
? 理想值: 低于80%較為理想,超過90%需要清理或擴容。
5. 網絡帶寬使用率(Network Bandwidth Utilization)
? 含義: 使用的網絡帶寬占總帶寬的百分比。
? 理想值: 保持在70%以下,峰值不超過90%。
6. 網絡延遲(Network Latency)
? 含義: 數據包從源到目的地的時間延遲。
? 理想值: 小于100ms較為理想,超過200ms可能影響用戶體驗。
7. TCP連接數(TCP Connections)
? 含義: 服務器當前打開的TCP連接數量。
? 理想值: 應保持在系統或服務能夠處理的范圍內,避免超過最大連接數限制。
8. HTTP請求數(HTTP Requests)
? 含義: 每秒處理的HTTP請求數量。
? 理想值: 根據應用設計的處理能力,保持在健康范圍內。
9. HTTP錯誤率(HTTP Error Rate)
? 含義: HTTP請求的失敗率,如404、500錯誤。
? 理想值: 應接近0%,偶爾出現不超過1%。
10. 數據庫查詢響應時間(DB Query Response Time)
- **含義**: 數據庫查詢返回結果的時間。
- **理想值**: 一般應小于100ms,復雜查詢不超過500ms。
11. 數據庫連接數(DB Connections)
- **含義**: 數據庫同時處理的連接數。
- **理想值**: 應在數據庫處理能力范圍內,避免連接數超過上限。
12. 頁面加載時間(Page Load Time)
- **含義**: 從用戶發起請求到頁面完全加載的時間。
- **理想值**: 應小于2秒,盡量控制在3秒以內。
13. 應用程序錯誤率(Application Error Rate)
- **含義**: 應用程序執行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次數。
- **理想值**: 趨近于0%,重大應用不超過0.1%。
14. 應用程序吞吐量(Application Throughput)
- **含義**: 每秒處理的事務或請求數量。
- **理想值**: 應根據業務需求調整,保持在系統設計的處理能力范圍內。
15. 平均修復時間(MTTR - Mean Time to Repair)
- **含義**: 從故障發現到修復完成的平均時間。
- **理想值**: 越短越好,通常目標在1小時以內。
16. 平均無故障時間(MTBF - 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)
- **含義**: 兩次故障之間的平均時間。
- **理想值**: 越長越好,根據系統需求設定。
17. 服務可用性(Service Availability)
- **含義**: 服務正常運行的時間占總時間的百分比。
- **理想值**: 接近100%,99.9%(“三個9”)或更高。
18. 錯誤日志數量(Error Logs Count)
- **含義**: 日志中記錄的錯誤事件數量。
- **理想值**: 應盡量減少,維持在可控范圍內。
19. 隊列長度(Queue Length)
- **含義**: 任務隊列中等待處理的任務數。
- **理想值**: 保持在可接受范圍內,避免過長。
20. 會話持續時間(Session Duration)
- **含義**: 用戶會話的平均持續時間。
- **理想值**: 根據應用設計期望,通常幾分鐘到幾十分鐘。
這些指標提供了對系統性能、穩定性和效率的全面監控,可以幫助運維工程師迅速識別并解決問題。不同的應用和環境可能對這些指標有不同的期望值,需要根據具體情況調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