防火墻模式:透明模式和路由模式
1、透明模式
透明模式:對用戶是透明的,即用戶意識不到防火墻的存在。接口無法配置IP地址,唯一IP地址配置在Management 接口,用于設備的管理。用于2層網絡的安全隔離。控制同一局域網內部安全訪問。
流量轉發:與交換機類似,接口無IP地址,通過目的MAC地址轉發數據包。
1.1 透明模式的特點
(1)防火墻的接口沒有IP地址,工作在第二層(數據鏈路層),類似于網橋。
(2)用戶感覺不到防火墻的存在,不需要修改現有的網絡拓撲。
(3)可以進行ACL規則檢查、狀態過濾、防攻擊檢查等功能。
2.1 路由模式的特點
(1)防火墻的各個接口都有IP地址,工作在第三層(網絡層)。
(2)可以進行包過濾、NAT轉換等功能。
(3)需要對網絡拓撲進行修改,可能需要更改內部網絡用戶的網關和路由器的配置。
2.2 路由模式的適用場景
(1)路由模式常用于企業網絡的邊界,連接公司內部網絡與外部互聯網,或劃分多個子網以進行細粒度的流量控制。例如:
(2)企業邊界防火墻:用于保護公司內部網絡免受外部網絡威脅。
(3)數據中心網絡:用于將不同的服務器區域(如生產環境和開發環境)隔離開來。
3、混合模式
混合模式結合了路由模式和透明模式的特點,允許防火墻同時在不同的接口上以不同的工作模式運行。該模式同時支持第二層(數據鏈路層)和第三層(網絡層)的數據包處理。混合模式主要用于透明模式作雙機備份的情況,此時啟動VRRP(Virtual Router Redundancy Protocol,虛擬路由冗余協議)功能的接口需要配置IP 地址,其它接口不配置IP地址。
3.1 混合模式的特點
(1)部分接口工作在路由模式,部分接口工作在透明模式。
(2)可以同時利用路由模式和透明模式的優點。
(3)常用于雙機熱備份,啟動VRRP功能的接口需要配置IP地址。
3.2 混合模式的的適用場景
(1)需要高可用性和冗余的環境:可以通過VRRP等協議實現雙機備份,確保網絡的可靠性。
(2)需要靈活配置和管理的場景:如網絡中既有需要NAT的流量,又有需要保持原始IP地址的流量,或者需要在不同網絡區域間靈活切換防火墻功能。